
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恶化典型案例研讨交流发言(3篇)
篇1
统计数据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“晴雨表”,是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“参谋部”,更是检验政策执行成效的“度量衡”。然而,统计造假行为不仅扭曲数据真实性,更对政治生态造成深层次、系统性破坏。云南省曲靖市曾发生的统计造假典型案例,为我们敲响了警钟,深刻揭示了统计领域弄虚作假与政治生态恶化之间的辩证关系。今天,围绕“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恶化”这一主题,结合曲靖案例谈几点认识和思考。
一、深化思想认知,领悟统计造假与政治生态关联要义
统计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,而是关乎政治原则、政治立场的重要工作。__强调,“统计造假、弄虚作假不仅影响党和政府决策判断,更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”,深刻阐明了统计工作与政治生态的内在联系。
(一)统计数据的政治属性决定其与政治生态的关联性。统计数据是党和政府制定发展战略、出台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,其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决策的科学性。在曲靖市统计造假案例中,当地为追求“政绩好看”,通过编造工业增加值、虚报固定资产投资等方式篡改统计数据,导致上级对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产生误判,进而影响了区域产业布局、资源配置等重大决策。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对_事业不忠诚、对人民利益不负责,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,是政治生态出现偏差的典型表现。
(二)统计纪律的严肃性彰显其对政治生态的保障性。统计纪律是_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,遵守统计纪律是党员干部讲政治、守规矩的基本要求。曲靖市统计造假案中,当地形成了“上下联动”的造假链条:企业按“指定数据”填报报表,乡镇统计员“指导”企业修改数据,市级部门“审核把关”造假材料,甚至出现“数据先定后报、报表按需编造”的操作模式。这种有组织、成体系的造假行为,严重违反《统计法》和政治纪律,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,导致“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”的不良风气蔓延,直接侵蚀了政治生态的根基。
仅展示771字,全文共12767字